1.学龄前儿童推荐睡眠时间
学龄前儿童:《0岁~5岁儿童睡眠卫生指南》(WST579—2017)推荐0~5岁儿童每天总睡眠时间具体如下图。
2夜醒的规律
婴儿期:25-50%的婴儿会夜醒
一岁左右:约30%的儿童仍有夜醒
1-3岁:发生率降至15-20%
关键判断:若婴儿醒来后能自我安抚、无需家长干预即可快速入睡,多属正常;若哭闹剧烈且依赖家长协助入睡,则需干预。
3夜醒的原因
睡眠启动障碍:这是最常见的原因。它是指儿童入睡以来外界条件或父母帮助,如抱睡、奶睡和拍睡等,夜间从睡梦中醒来,长时间无法自主回睡,需要寻求同样外界条件或父母帮助导致频繁夜醒或长时间夜醒。
入睡行为限制不足:比如家长对儿童入睡前的行为无法限制或限制不足(如婴幼儿边看电视边睡觉,在床上听故事或讲故事),也会导致患儿夜间醒来。
其他原因:各种疾病,作息不规律,环境不适,营养元素的缺乏,睡前饮食不当(过饱 / 饥饿),运动发育关键时期睡眠会出现倒退,暂时性睡眠问题(环境改变等因素出现会一过性影响睡眠、出牙)或其他睡眠障碍性等也会导致夜醒。
4改善夜醒的方法
确定夜醒的原因:首先要排除孩子是否有躯体性疾病或环境因素引起的夜醒,并进行针对性的处理,可直接改善宝宝夜醒的状况。如果夜醒是因为睡眠启动障碍导致的,那最主要的方法是消除不好的睡眠启动行为,戒除奶睡、抱睡等习惯,培养宝宝自主入睡的能力。
建立睡前程序:睡前程序是指一系列可以让孩子安静下来的,感到轻松愉快的活动。睡前程序一般15-30分钟,一般建议每次3-4项固定的睡前活动,这些活动应该在孩子睡觉熄灯之前进行。睡前程序做好后,在宝宝困乏但是还清醒的状态下,把他放在床上,及时让宝宝学会独立入睡,那么夜醒时,就会学会自主接觉,拥有整晚睡眠。
5行为管理
消退法:在宝宝出现睡意但还没完全睡着时放在床上,忽视睡眠期间的任何哭闹,直到第二日清晨。效果好,但是家长一般心疼难以坚持。
逐步消退法:在宝宝出现睡意但还没有完全睡着时放在床上,之后按照特定时间在卧室门口等待看望,逐渐延长每次等待时间间隔,直到最后儿童能够独立睡觉。治疗过程中最好与大人分床睡,保持儿童作息时间的规律。一般治疗2周后会有明显改善。
改良逐步消退法:根据个人家庭特点,对逐步消退法进行改良后使用。如在入睡过程中,运用逐步消退法时,有的家庭在儿童半夜醒来时无法坚持,此时允许在夜醒时再用抱、摇晃、拍哄睡。但是在入睡过程中,如午睡、晚上睡觉前需要采用逐步消退法。一般随着儿童入睡能力的提高2-3周后夜醒次数会明显下降。
※ 注意事项
采取任何一种方法都要结合儿童特点、家长的期望和耐受、家庭的特点来综合考虑来决定,切忌生搬硬套。帮助孩子从小建立良好睡眠习惯,不仅能让他更快乐成长,还能提升免疫力、记忆力和情绪稳定性。试试这些方法,说不定宝宝很快就能变成“安睡小天使”啦!